都市更新,或稱城市更新、城市重建,是一種城市規劃和社區發展的過程,旨在改善老舊、退化或不合時宜的城市區域。老舊建築可能被翻新或拆除重建,以符合現代的建築標準和居住需求,促進商業活動,包括引入新的商業投資,改善商業環境,以提振經濟。
都市更新目的
- 提升居住環境:透過翻新或重建老舊建築,提供更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 經濟振興:改善商業設施和基礎設施,吸引新的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增長。
- 社會和文化整合:促進社會包容性和文化多樣性,改善社區設施,鼓勵社會互動和文化活動。
- 環境改善:透過綠化、能源效率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措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 交通和基礎設施提升:更新交通系統,提高城市的可達性和連接性,改善公共服務和設施。
- 歷史和文化遺產保護:在都市更新過程中保護和保存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與地區。
-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透過重新規劃和開發,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價值。
台灣都市更新發展
台灣的都市更新在每個時代要達成的目標都不大相同,總體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先前情提要台灣在都市更新發展歷史,讓大家對都市更新有初步的了解!
都市更新第一階段: 1950 ~ 1970 年代「清除違章與窳陋地區的建築物」
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當時正在進入工業化社會,都市化發展很快速,導致人口都集中在都市,因而讓都市出現大量違章建築,進而影響交通道路等發展。為了改善違章建築的不良風氣,政府在 1973 年制定「都市計畫法」第六章「舊市區之更新」,這個階段的都市更新目的在於拆除不合法的違章建築物、整頓城市風貌。
都市更新第二階段: 1980 年代「老舊建築翻新,都市地區整體再開發」
隨著時代的推進,都市內的老舊建築也越來越多,新舊不一的建築也影響整體市容。因此 1998 年便進一步制定專法「都市更新條例」,目的是要翻修老舊的建築,將原本安全性不足的建築進行翻新。
不過,這段期間因為「都市更新條例」在補償人民損失的權利之相關規範尚未完全,因此便發生了「大埔案」與「文林苑」等富有爭議的案件。為了減少類似的爭議案件,政府在民國 2019 年將「都市更新條例」修整一番、增加「代拆遷條款」,更重視民眾的居住正義。
都市更新第三階段: 1990 年代之後「都市再生與都市再利用」
在這個階段進行都市更新,不只是翻修舊建築,而是更重視地方性的特色保留、地區活化再利用、永續發展,像是文化資產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都市防災等,而這個階段都市更新便是以提升城市競爭力與環境調適力為主要目標。不過,台灣都市再生目前還在嘗試的階段,都市再生政策多是由政府來初步推動,發展尚未成熟。
都市更新方式
都市更新的方式在不同城市及不同情境下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 建築翻新與改造:針對老舊或功能不足的建築進行翻新、加固或重新設計,以提升其安全性、美觀和功能性。
- 整體重建:對特定區域進行全面的規劃和重建,包括拆除舊有建築、重新規劃街道和建設新的住宅與商業設施。
- 基礎設施升級:改善或新增道路、公共交通系統、公園、下水道等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質。
- 創造和優化公共空間:增加或改進公共空間,如公園、廣場、休閒區,促進社區互動和休閒活動。
- 社區參與與發展: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更新過程,確保計畫符合社區需求和願景。
- 環境可持續發展措施:實施綠色建築標準、節能減排措施、城市綠化項目及可持續交通系統。
- 文化和歷史保護:在更新過程中保護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與區域,並融入新的開發計畫中。
- 經濟與商業發展:通過吸引新的商業投資和提升商業環境吸引力來促進經濟增長。
- 法律與政策支持:制定和執行有利於都市更新的法律、政策及財政激勵措施。
- 綜合規劃與管理:採用跨部門協調和整體規劃的方式,確保更新計畫的有效實施和管理。
都市更新好處
都市更新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不僅對於居住在其中的人們有益,也對城市整體發展和環境有正面影響。主要好處包括:
- 改善居住環境:更新老舊建築和基礎設施可以提供更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
- 經濟振興:都市更新可以吸引新的商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 社區活化:改善公共空間和社區設施,促進居民間的互動和社區凝聚力。
- 環境質量提升:通過增加綠化和實施可持續性措施,如節能建築和改善交通系統,可以降低污染,提升環境質量。
- 文化和歷史保護:都市更新可以包含保護和修復歷史建築和文化地標,保留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透過重新規劃和開發,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價值。
- 交通和基礎設施改善:更新交通系統和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城市的可達性和效率。
- 促進社會包容性:透過提供各類型的住宅和社區服務,支持社會多元化和包容性。
- 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現代化和美觀的城市環境能夠吸引遊客和居民,提升城市的整體吸引力。
- 促進長期可持續發展:通過綜合規劃和環境保護措施,支持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都市更新風險
都市更新雖然有許多潛在的好處,但也伴隨著一些風險和挑戰。了解這些風險對於確保更新過程的成功至關重要。主要風險包括:
- 居民搬遷問題:都市更新可能導致原有居民被迫搬遷,這可能引發社區不安和抗議,尤其是當搬遷計畫不妥當時。
- 房價上漲:更新區域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上升,導致租金和生活成本增加,這可能會對低收入家庭造成負擔。
- 社會隔離:高端開發項目有可能導致社會經濟階層的隔離,減少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 文化和歷史遺失:若都市更新未能妥善考慮到歷史和文化保護,可能會導致重要的歷史建築或文化遺產被破壞。
- 環境影響:建設活動可能對環境造成短期內的負面影響,如空氣和噪音污染、生態破壞等。
- 經濟風險: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需要巨大的財政投入,若預算管理不當或市場變化,可能會導致經濟損失。
- 政策和管理挑戰:都市更新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管理,缺乏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可能導致計畫效果不彰。
- 公共反對和抗議:如果當地居民和利益相關者未能有效參與決策過程,可能會引起公眾反對和社會抗議。
- 基礎設施壓力:新的開發和人口增加可能對現有的基礎設施造成壓力,如交通擁堵、公共服務負擔增加等。
- 執行障礙:法律、土地所有權和規劃的複雜性可能導致都市更新計畫執行過程中的延遲和障礙。
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的差別
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區段徵收和市地重劃都是城市發展和規劃的重要策略,但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焦點和執行方式。以下是這些策略的主要差異:
- 都市更新:
- 目的:改善老舊城區,提升居住環境和城市功能。
- 方法:可能包括建築翻新、區域重建、基礎設施改善等。
- 範圍:通常影響整個區域或街區。
- 危老重建:
- 目的:專注於改造或重建結構不安全或老化的建築物。
- 方法:通常涉及拆除舊建築並重建新建築。
- 範圍:重點在於特定的危險或老舊建築。
- 區段徵收:
- 目的:透過政府徵收私人土地,用於公共利益或城市規劃,如新道路、公園等。
- 方法:政府按市場價格補償土地所有者。
- 範圍:可能影響特定區域的多個土地所有者。
- 市地重劃:
- 目的:重新規劃城市土地使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公共設施。
- 方法:包括重新劃分土地、建立新的道路網絡和基礎設施。
- 範圍:通常涉及較大範圍的土地和多個所有權。
–我們提供免費的線上諮詢服務【Line】【FB Messanger】,免費諮詢電話 0800-088-988 我們會給你最好的決解建議方案的–